18亿亩耕地红线(坚守18亿亩耕地红线,如何保障农民收益)
这是一个口号式的问题!道理都懂,事实清晰,就是要真正做到协调同步却不容易:保障了农民种地收益,即能有效保护耕地;现实却有矛盾的一面,即农产品价格受国内外等市场因素影响而持续低迷,农民收益无法达到养家糊口的标准,农民大量离开农村,土地只得“非粮化”“非农化”直至“抛荒”!
怎样真正提高农民收益,把农村耕地合理利用并保护起来,国家还是想了很多办法,也取得了一定实效。
但是,站在基层的角度看,很多措施力度似乎仍然不够,要根本扭转农村耕地“非粮化”、耕地抛荒的问题还任重道远。
针对这个问题,在此试着提出一种解决问题的设想。我们知道,从国际视角和长远来看,农业始终是一个补贴的行业,最终只有靠国家的财政转移支付和加大补贴,农业才能够步入良性发展道路。
而在我国加入世贸后,那种直接补贴而形成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方式总是会来自他国的世贸争端诉讼。
因此,在我国财力丰盈的新时期,同时农业生产力已经大发展的时代,在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远没有以前的数量的时候,国家是否在推动规模农业实体出现的时候,是否可以让这样的农村再次国有化?
历史上国家其实有很多国营农场,有些是农垦农场,有些是事业小三场,管理着几百亩、几千亩或上万亩面积不等的耕地面积。现在很多这样的国营农场还承担着重要的农业生产任务。例如新疆建设兵团,北大荒农垦农场等,都是建国初成立的国营农场,现在也都在良性运转并为国家粮食生产做出了很大贡献。
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国营农场也面临系列问题,自我盈利能力不足,农场负担过重,举债过多等等问题让不少国营农场被迫改革改制,不少直接转回集体,把土地集体化分田到户完事。
而实际上,随着我国规模农业的趋势,耕地农场化已经无法避免,而一味鼓励私有性的农业实体,即使土地所有权不变,但是这种使用权长时期私有化的事实也可能离开了原来解放全中国的初衷!
当下我国不少国营农场被迫改革改制,个人认为并不是这样的国营农场出了什么机制性问题,而是过于强调让这样的国营农场去适应市场的问题!
试想一下,农产品价格是相对较低的水平,农村集体农民同样没有办法通过种地来维持家庭生存发展,那国营农场同样是无法靠种地来生存发展的!
这就回到农业的本质上来了,那必须是持续性的补贴行业!在对待国营农场的问题上,就不能去讨论盈利发展的问题,而只能像扶持农村规模农业一样,不计成本地由国家扶持补贴!
国家下发生产任务和计划给国营农场,国营农场的职工参照社会平均水平拿工资福利参加合理社保,解决农场职工生存发展的问题,让他们安心专职于农业生产,生产出的农产品交给国家,战略储备也好,流通市场也罢,都是国家的事。这样的农业生产方式,算是把农业补贴的实质进行到底了!
目前的国营农场不少面临改制,有的即使正常运转,也是参照了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让承包户去适应市场自负盈亏了。这一方面是国家没有足够给予国营农场财力支持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当前的国营农场因为承袭了建场时的巨量人口,导致由国家财政负担的总额过大,特别是医疗养老负担大,只能被动通过改制来甩这样的包袱!
而实际上,如果从当前农业生产力大发展的当下来看,只要精简农场从业人口,让真正为农业生产的人由农场负担的话,就不会有太大包袱,也能回到农业是补贴的行业实质,让国家投入国营农场的财力真正用于农业生产工人的生存发展、社保福利和农场生产设施的发展,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这样不仅让我国新出现的规模农业牢牢掌握在国家手里,也让国家逐年增长的扶持农业资金投入仍然姓“国”而不姓“私”。
随着居民户籍制度的改革,要建立让国营农场职工安家与在农场务工割裂开来,培养农业新工人的概念,避免农场职工定居农场,将家人或繁衍人口拖入农场,造成农场机构的臃肿和沉重负担,丧失设置国营农场的初衷。
而农场职工的家庭人口的就业、教育等等问题则交由当地政府来统筹,实现真正的市场化机制。一句话,将来的国营农场,需要采用现代企业管理的概念,不能像现在一样,一个人进入农场,一个家庭就进入了农场,把农场整成了一条艰难前行的老黄牛!而应该像那些工厂一样,聘为了农场职工,就去农场上班,下班了就回去自己的家!这样的状态下,农场通过规模化、机械化甚至智能化,需要的真正务工人数其实是不多的,完全由国家财政补贴来运行也是可行的,从而实现农业是一个补贴行业的实质,也是国家财力能够负担得了的,那时题中的问题似乎可以迎刃而解!
欢迎不同意见留言讨论,感谢您的阅读点赞收藏转发,更多内容请关注“原生态乡村”!
二手机械设备交易市场(二手挖掘机去哪买比较靠谱)
1、国内挖机的二手市场基本上以上海,深圳这两地最全最大。 2、上海那边不太了解,深圳相对知道一点。 3、早年深圳的机确实很不错,原装原机而且型号齐全,可能是深圳靠近香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