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写作背景(吴承恩写西游记真正目的)
一个人的成就往往与他的家庭背景,社会环境是无法分割的。 尤其是象西游记这样一部巨作来讲,可能要耗费作者大半生的经历。 所以要想解答吴承恩写西游记的真实目的,就必须从作者的出生到后来的经历讲起。
出身背景:吴承恩出生于明朝时淮安府山阳县一个学官沦为商人的家庭,少年天才却一直无法入仕,29岁到淮安知府葛木所创办的龙溪书院读书,得到葛木的赏识。44岁时得到一个岁贡生的机会,但可惜的是并未选上。总算到了50岁当上了河南新野县知县。修建行台察院,尊经阁,增修儒学,表彰贞节,兴办水利等德政事迹。可惜没做满三年就被替换下岗, 从此卖文写书为生。期间虽有复出,但没多久就又被诬陷而丢官免职,从此卖文为生,孤苦终老。总结起来一句话,就是家境中等但仕途不顺,晚年凄苦。
文学素养:小时候聪慧勤奋,一目十行,过目成诵。少年时,就已名冠乡里,除了勤奋好学外,特别喜欢搜奇猎怪,爱看神仙鬼怪,狐妖猴精之类的书籍。如《百怪录》、《酉阳杂俎》之类的小说野史,这类五光十色的神话世界,潜默化中养成了搜奇猎怪的嗜好。他创作的《禹鼎志》就是寓有鉴戒意味的短篇志怪小说。他的诗如《瑞龙歌》、《二郎搜山图歌》等,也都表现了借神话传说,寄托扫荡邪魔、安民保国的愿望。所谓“坐观宋室用五鬼,不见虞廷诛四凶;野夫有怀多感激,抚事临风三叹息:胸中磨损斩邪刀,欲起平之恨无力;救月有矢救日弓,世间岂谓无英雄”,正是通过歌颂二郎神的搜山除妖来寄寓自己的理想的。它的浪漫主义风格,不仅可以和小说《西游记》互相印证,而且也流露了他创作《西游记》的旨趣。
西游记故事的历史演进阶段:
第一阶段: 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玄奘不顾禁令,偷越国境,费时十七载,经历百馀国,前往天竺取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震动中外。归国后,玄奘奉诏口述所见,由门徒辩机辑录成《大唐西域记》,介绍西域诸国的历史人情、宗教信仰、地理资源,打开了人们的眼界。
第二阶段:门徒慧立、彦琮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为了神化玄奘,在描绘他突破艰险,一意西行的同时,还穿插了一些神话传说,如狮子王劫女产子,西女国生男不举,迦湿罗国“灭坏佛法”等。
第三阶段:南宋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开始把各种神话与取经故事串联起来,形式近乎寺院的“俗讲”。书中出现了猴行者的形象。他原是“花果山紫云洞八万四千铜头铁额猕猴王”,化身为白衣秀士,自动来护三藏西行。他神通广大、足智多谋,一路杀白虎精、伏九馗龙、降深沙神,使取经事业得以“功德圆满”。这是取经故事的中心人物由玄奘逐渐变为猴王的开端。
第四阶段:取经故事在元代已经定型。元时磁州窑的唐僧取经枕上已有唐僧、孙悟空、猪八戒等沙僧师徒四人的取经形象。至迟在元末明初曾有过一部类似平话的《西游记》,取经故事的主要内容已基本具备。
第五阶段: 吴承恩最终完成长篇小说《西游记》。
写作目的: 讽刺当时的社会风气,表现出自己对当时社会现实的不满情绪。 当时正值明朝中期,当时虽然经济繁荣,但政治日渐败坏,百姓生活困苦. 吴承恩自己长期度过的,也是一种卖文自给的清苦生活。品尝了社会人生酸甜苦辣的吴承恩,开始更加清醒地、深沉地考虑社会人生的问题,并且用自己的诗文向不合理的社会进行抗争。这使得他更容易接受当时广大人民迫切要求变革的思想感情。而他的“善谐剧”的风趣,酷爱野史奇闻的癖好,一旦和那种深沉的愤满情绪结合,便很自然地引起他继承“志怪”传统,讽刺社会黑暗的创作动机。
几百年过去了,以至于到现在,现代人对《西游记》又多了一层不一样领悟,甚至成为职场的红宝书,让人不禁感叹:好书,永远不过时!
现代人的《西游记》新领悟:
1、领导都是肉头。
2、能干的人都有紧箍咒。孙悟空能干,必须有办法管着。
3、捣乱的人都是上面派来的,结果还没啥事。
4、虔诚善良的人最容易被吃掉。
5、好吃懒做的人得到实惠最多。
6、重担都压在老实人身上。
7、妖魔鬼怪都是有背景的。
你的阅读是我写作的源动力, 谢谢您的阅读的点赞。
二手机械设备交易市场(二手挖掘机去哪买比较靠谱)
1、国内挖机的二手市场基本上以上海,深圳这两地最全最大。 2、上海那边不太了解,深圳相对知道一点。 3、早年深圳的机确实很不错,原装原机而且型号齐全,可能是深圳靠近香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