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厌学心理案例(如何看待14岁少年厌学,其父辞职带孩子周游全国)
最近一周刚好在家长群里领读《解码青春期》这本书,结合看到的这条新闻,仅从个人观点来看,在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我是比较欣赏这位父亲的做法的,若是相关家人、亲戚,我想我也会支持并帮助做好准备,让父亲带着孩子周游全国。
为什么这样讲,原因如下:
1.青春期孩子比我们印象中要更多的需要父母的陪伴和理解。
在初二的阶段,学科增多,内容难度有加大,学习环境压力大等情况,孩子的学习成绩有波动甚至有厌学的情绪是非常常见的。
这位父亲能及时关注到孩子的情绪、心态变化,能在第一时间站在孩子的角度,结合自己的考虑,周游全国不是盲目旅行,而是有规划、有想法、有决断的,是把中国这个大环境和自然当成“课堂”,正如父亲所说,“希望这次带孩子出来,真正从思想上改变他对学习的看法,在游历过大半个中国之后,重新思考一下人生的价值。”
从思想上重新思考学习的意义、对学习的看法,甚至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未来的发展方向,这是比学习科目知识、只关注考试成绩更重要的。
2.时代在变,游戏规则在变,家庭教育的方式也需要作出一些改变
这位父亲的做法看起来是有”疯狂“,但也未必不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的转变。
现代社会变化太快,信息发展日新月异,光是教育体制、学习方针也在不断调整,这当然也要考虑是为了适应新时代孩子成长发展的需要。
面对孩子厌学的问题,孩子可能表现的行为类似叛逆、顶嘴、离家出走、沉迷网络、游戏搪塞等等,而传统的教育方式,比如不打不成材的惩罚让孩子在吃苦头中感受学习的美好,有用吗?没有从思想上协商出一致的目标的情况下,恐怕这种严厉型的教育只会让亲子关系更加紧张。极端的出现孩子跳楼、离家出走等事情也是屡见不鲜。
那么贿赂宠溺的方式呢?有些妈妈不会狠心对待孩子,就想通过无条件满足孩子的方式去感化孩子,体会母亲的不容易、关怀备至等,这种亲子相处模式更像是在孩子10岁以前,父母承担”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角色,适当的关心是可以的,但过分宠溺并不是首选方案。
如何能让孩子在严厉和宠溺中间体验到父母的和善与坚定,这就需要父母做出调整,心态和角色上要从”空中交通管制员“的身份转换为”教练“的角色。
这位父亲的做法更像是成为孩子的教练,期待能跟孩子拥有更多的共同话题,一起商量往哪走、遇到困难要如何解决、当结果与计划相违背要怎么处理、怎样复盘能让这趟旅程对彼此都有帮助等等。跳出思维圈,站在更高维度引领孩子,而不是逃避学业问题不管,单纯地出游放松,纵使出游放松,能先帮孩子解压也是可选的。
不管走到哪里,父亲的目标很清楚,仍然是要孩子关注学习,思考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古语有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在路上,也在心路上,相信父亲和孩子在这个过程中都能收获比学科知识的课堂更有价值的东西。
3.戒掉成年人的傲慢,谦逊地与孩子相处
很多父母反馈到了孩子初高中阶段,不仅学习辅导帮不上忙,甚至社交发展、技能培养也只能干着急,对待青春期孩子,就像是望着断了线的风筝,满怀抓不住的焦虑,难道只有彻底放手这一种做法?
对青春期孩子,是可以带着爱逐渐放手,但不是放任不管。
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和方式上的盲区,青春期的父母也不例外,但你敢于向孩子袒露自己的弱点,沟通表达自己对待孩子的茫然、无助甚至无知的地方吗?父母也需要帮助,这趟出行无疑也是父亲和家人一次成长的机会。
因为父母选择谦逊的态度,不但不会让自己看起来柔弱不堪,相反,对拉近亲子关系会有所帮助,让孩子体验到父母和自己在一起的感觉。
在亲子家庭教育方面,重要的不是你跟孩子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重要的是你跟孩子的关系是怎样的。
《解码青春期》一书的作者乔西·西普说,
”教育的本质是唤醒和尊重,父母敢于跳出自我的认知误区,并对孩子发自内心的理解与关爱,就可以帮助孩子走出青春期叛逆的迷茫。“
人民日报曾经刊登过一篇文章《教育改革要从家庭教育开始》,其中提到家长的五个层次说法,如图说,
舍得为孩子花钱在第一层,
舍得为孩子花时间在第二层,
开始思考教育目标在第三层,
为孩子提升和完善自己在第四层,
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在第五层
试想,我们愿意成为孩子成长旅程中的陪跑教练吗?
我们是否在更高层面上思考教育、思考 孩子的人生规划?
我们在孩子成长教育过程中真的足够耐心、足够坚持吗?
以上共勉。
希望对读者有所帮助,也期待更多评论区的智慧迭加。
二手机械设备交易市场(二手挖掘机去哪买比较靠谱)
1、国内挖机的二手市场基本上以上海,深圳这两地最全最大。 2、上海那边不太了解,深圳相对知道一点。 3、早年深圳的机确实很不错,原装原机而且型号齐全,可能是深圳靠近香港...[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