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园惊梦牡丹亭(有谁知道《牡丹亭》中《游园惊梦》的唱词)
这出戏它的可贵之处,就在于它在当时中国社会走向没落的精神非常沉闷的社会里,它表现出了一种精神上的反叛性。
所以在《牡丹亭》里头杜丽娘要冲破这种东西,但她的父亲母亲,包括她的家庭教师都是维护的。
你看她的父亲是一个南安太守,用一切规矩来培养她,把她培养成那种封建礼教所需要的贤妻良母。
特别是她的家庭教师。
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游园惊梦》这一出戏,过去经常演的。
过去人们对这出戏的文化冲击力估计不足,只感到这一段戏很美,唱词写得也很美。
我们可以看看杜丽娘跟春香到了花园之后,最有名的两段唱词。
因为这是杜丽娘到了后花园以后,看到了非常好的自然美景之后,唱出这段话来,那么一般看来,好像就是描写景色的和她自己到了花园,感到很高兴的这种心情。
其实这里边是展示了杜丽娘面对着两个世界。
一个世界就是她的父母为她设置的,也是当时社会为她设置的那个世界。
就是她的闺阁之内,“锦屏人”后头那个旧的世界。
那个世界里有一个秩序,这个秩序就使杜丽娘变成一个非人,变成一个不自由的人,受束缚的人,一个非人性的人。
那么现在她突然到了这个后花园以后,她看着(引文)——“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
这么好的景色。
可是这个人工造的东西是断井颓垣,井已经废了,墙也倒了,就是说这是很荒芜的东西。
但是自然景色那么美“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
她很感慨,就是强调人的世界和自然的世界,这个自然的世界实际上就是作者所理想的那个人解放的世界,不单单是这个自然。
但他通过歌颂自然天性来歌颂她所追求的那个东西,这里边还强调了时间,时间是发展的(引文)——“朝飞暮倦,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
这个景致在时间中变化,在流转。
可是她说这么好的景致,我的父亲母亲从来没给我提过。
我想这是他们杜府的后花园,杜丽娘已经年方二八,16岁了,在这长到16岁。
她们家的一个后花园,难道说她就不知道吗?我想不大可能,应该知道的。
所以这里我认为作者描写的主要还不是实写,而是虚写,不是直接写。
哎呀,我母亲从来没告诉我后面有个花园吗?主要还不是讲这个事情。
而是讲两个世界,一个世界就是我父亲给我提供的这个旧的世界,一个是我突然发现了一个美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我的父母从来不会告诉我的,而且不让我进来的。
因为前边已经交代,她的父亲讲过的,我这个女儿,我给她聘了一个腐儒来教她,要用这种传统的道德来约束她的身和心,把她的身和心都要约束起来。
一个女孩子到了情窦初开的时候,刚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偷偷在自己的裙子上绣了一对鸳鸯,被她母亲发现了,都批评。
所以她这是埋怨她的父母向她隐瞒了另外一个世界,另外一个更加美的,更加符合人性的那个自由的世界。
而这个世界她通过对后花园的自然美景的发现,她发现了。
那么后边接着还有一段唱词更有意思“遍青山啼红了杜鹃”,满山的杜鹃花都开了。
“茶蘑外烟丝醉软”。
这句话写得太妙了,表面上写的是玫瑰花,“烟丝醉软”,这四个字哪一个注解家也没注出来,因为没法注。
“烟丝醉软”怎么注?我们学朦胧诗、现代诗,我说朦胧诗谁也比不过汤显祖这四个字,“烟丝醉软”,你们去体会吧。
那个玫瑰花那边是“烟丝醉软”,你可以说有些雾气,烟雾缭绕,可是还醉,而且软。
那么我认为这个地方汤显祖既是写那种自然的景观,你可以感到烟丝醉软,就是烟雾缭绕,又醉又软,实际上也是杜丽娘心态的表现。
因为前面她已经进了花园一段时间,前边已经看了不少景致,已经唱完了,已经感慨万端了。
这个时候她已经埋怨父母向我隐瞒,没有向我讲这么好的世界,经过她的这么一段感慨,她的思考之后,现在她本人也到了烟丝醉软的程度。
好了,烟丝醉软了,她自己沉迷其中了,所以她下面就感慨了。
“牡丹虽好,他春归怎占的先!”牡丹是花中最富贵的花,我杜丽娘是富贵之家,我的父亲是太守。
用现在话说是高干子弟,这个地位很高。
但是大自然并不因为你地位高,就对你特别照顾,还要看你本人是不是有觉醒。
牡丹再好,但是春天归来的时候,它并不是首先得到春天的。
春天还有别的花,别的花往往比它开得早,那些花尽管并不宝贵,但是仍然可以占先。
所以说这个地方是汤显祖最早的平等思想。
发现真正的感情,发现真正的美,并不能因为你的高贵而改变。
你的高贵没有用,你有钱,你有权,你做官很大,但是同样得不到好的爱情。
这个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这个情是最高的。
她就感慨她自己,感慨自己虽然地位很高,但是春归不得占先。
她现在觉悟了,所以下边开始看了,(引文)——“生生燕语明如翦,呖呖莺歌溜的圆”。
为什么“生生燕语”,因为燕子都是一对一对的。
下边“呖呖莺声”也是一对一对的。
所以这样的描写,可以说充分展现了杜丽娘的青春觉醒,也是她人性的觉醒,这个对照当时明代的社会,那就具有很大的文化冲击力。
那么第三点,戏剧文化意义还在于它对人际关系的一种整合作用,看戏它能解决人和人之间高尚的平等的关系。
这里我想提出一个概念,就是面对一出戏的演出,我们都是观众。
而你平常在生活中,你是校长,你是书记,你是省长,你是区长,都有各种各样的职位,各种不同的思想,但是一旦到了剧院坐下来看同一出戏的时候,这个时候都是观众,都是平等的。
剧院里可以有雅座,可能达官贵人坐在雅座里,但是当被剧情所吸引的时候,只要你进入戏了,你是观众,这个时候不是官员。
这个时候只有戏剧会造成很多人在一起分享一种快乐,分享一种理解。
戏剧跟其他的接受形式不一样,阅读小说,你一个人看,甚至于躲在帐子里,点上灯偷偷一个人看。
你再愉快也是偷偷笑,没有人跟你分享,没有人跟你分享你的愉快。
看电影尽管好多人,但是灯一灭,面对银幕基本上也是一个人,不可能交流。
看电视在家里,顶多夫妻两个人,再加上你儿子,三个人,也很少交流,甚至也不交流,主要还是看电视,而且跟电视上也不能交流。
真正达到一种集体的体验,集体的交流的就是戏剧。
那么下边我们可以看一个《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演出情况。
这是演的莎士比亚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这是观众,好,戏到这里,你们注意,现在观众都在思索,都还没表示。
这些舞台人都不知道,观众到底怎么样了?是批评?还是同意?有一点着急了。
观众到现在很静,没有反映,突然下边一下子爆发出一阵掌声,集体地接受了这个戏的结尾。
那么这种戏剧的集体体验,是戏剧艺术所独特有的。
《牡丹亭》当年的演出,当年演出的集体体验,这个情景我们不得而知。
因为没有资料看当时的演出,但是《牡丹亭》当时的阅读情况,可以看得出来。
当时像一些民间的女子,看了《牡丹亭》之后如痴如狂,而且是既有下层的女子,也有上层的官僚。
我记得当时有一个叫何西爵的,后来当了明代的宰相这么大的官,他也感动得不得了。
实际上就是走到最高的精神领域的时候,人一些共同的精神会被它拨动。
当时《牡丹亭》的流传,好多的人来共同来感受一种情感的这种情况,也是有的。
甚至于还有这种情况,大家知道,你们学过西方文学史,法国浪漫主义戏剧发生过这么一个故事。
浪漫主义的戏剧家雨果写过一个戏叫《欧那尼》,《鸥那尼》首演的时候,因为学派不同,当时古典主义派跟浪漫主义派的学术思想尖锐对立,那么他这个戏是属于浪漫派的。
古典主义派就组织一些观众把票买了,就是想进去捣蛋的,想把这个戏给搅掉。
就在戏院顶上搞了好多垃圾,准备演戏的时候,把垃圾推下去,破坏这个演出。
结果当这个戏真开始演,一旦进入了这个戏剧情景的时候,两派都被感动了,结果准备推垃圾的人都不推了,都发呆了,都看到戏里去了。
两派的观点完全不一样的人,当真正进入戏剧情景的时候,居然也会达到了一致。
所以启蒙主义的思想家狄德罗他就讲过,他说人有好人,有坏人,有各种不同阶层的人,当你进入剧场看一出戏的时候,心在共同跳动的时候,共同为一种感受而感动的时候,他说连坏人也加入了这个感动的行列。
当他走出剧场的时候,他甚至也想到他做的那些坏事,他会有某种触动。
比你硬邦邦地来批判他得到的效率还要大。
当然他这种观点会不会就是说演戏可以使坏人变好人呢?当然不会这么简单,否则的话我们经常演戏,社会上就没有犯罪的了,不是这么简单。
但最少说明了戏剧使人们进入一种集体体验的时候,它确实具有一种整合人间关系,加强人的一种平等关系的这么一种特殊的作用。
而这种作用是其他艺术所很少有的。
这个时候想到我们中国的传统文化,讲到礼和乐这两种范畴。
礼,礼貌、礼节的礼。
乐就是音乐的乐,这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是两个范畴。
礼,把人区分开来,你们讲礼貌,尊卑上下,把人区分开。
乐把人合起来,你们一唱歌就在一起了,乐就代表艺术。
其实中国古代的乐就包括戏剧,乐把人合起来,而礼把人分开来。
中国的传统文化后来发展到唐以后,这个礼的精神越来越上,乐的精神越来越下,所以等级越来越森严,那么发展到现在,我觉得戏剧就应该承担起古代的乐的这种作用,就是把人更加联系起来,把人更加团结起来,使人们之间的感情是平等而融洽的。
二手机械设备交易市场(二手挖掘机去哪买比较靠谱)
1、国内挖机的二手市场基本上以上海,深圳这两地最全最大。 2、上海那边不太了解,深圳相对知道一点。 3、早年深圳的机确实很不错,原装原机而且型号齐全,可能是深圳靠近香港...[详细]